导语


为了应对所谓的“安全和技术威胁”,2018年美国启动了“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数百名科学家遭到政府调查,其中绝大多数为华裔美国人或中国人。面对调查的压力,华裔科学家趋于离开美国,减少申请联邦经费。近日发表于 PNAS 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2亿多篇科学论文的机构归属数据,发现华裔科学家从美国返回中国的人数在稳步增加。对在美国大学拥有终身教职的1304名华裔科学家的调查,显示了华裔科学家近年在美国进行常规研究和学术活动时的普遍恐慌情绪。


关键词:科学学,科研环境

刘志航 | 作者

黄俊铭 | 审校


论文题目: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Fears of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s

论文地址: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6248120




1. 中美科技交流的“铁幕”



  
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曾多次转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再到19世纪的德国,然后在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吸引科学家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舒适,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自由和发展自己思想的机会。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为科学家提供优秀的工作环境、学术自由和机会,这是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一个独特优势。

然而在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地缘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可能就是科技领域的交流。为了应对所谓的来自中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2018年起美国司法部启动了“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很多在美国大学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成为该计划的目标。数据显示,自计划启动后,美国政府发起了2000多项调查,数十人因刑事指控被捕,其中大多数为华裔美国人或中国人。这项行动对在美华裔科学家的科研造成了负面影响,加速了华裔科学家向中国的回流。
 
Science 主编曾针对该计划撰文批评[1],他认为科学进步依赖于合作,依赖于招募最优秀的人才来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并依赖于向全世界开放科学发现。因此,将科学作为一项与其他国家优秀人才开展的竞赛,作为不能公开分享的秘密竞赛,违背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观。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政策在中美科技交流中形成了一道“铁幕”。这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科研人员,也对全球科技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交流变得困难,科研合作受到阻碍,科研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
 
 



2. 在美华裔科学家的恐慌与寒蝉效应



 
自1980年代以来,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逐渐超过其它任何国家。然而,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居住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面临联邦调查的压力和恐慌,而“中国行动计划”的寒蝉效应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离开美国,并减少申请联邦科研经费。
 
这种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政府的政策使得华裔科学家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切实威胁。他们担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会被误解,职业生涯会受到政治干预的影响。其次,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也使得华裔科学家感到压力,担心他们的成就会被贬低,科研贡献会被忽视。
 
作者通过对 2 亿多篇科学论文的机构归属估计了华裔科学家回国的趋势。图1分别列出了生命科学、数学和物理科学、以及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趋势,在“中国行动计划”之前,初级学者和资深学者从美国回到中国科学家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而在2018年计划实施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图1. 从2010年到2021年,每年不同学科初级(a)和资深(b)中国科学家离开美国前往中国的归一化数量。文中将“离开”的科学家定义为,有中国姓氏并在美国发表第一篇论文的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某一年开始不再在发表论文时署名美国工作单位,而是署名中国工作单位。为了便于在各个学科之间横向对比,每个学科的年度数据按照该学科 2005-2010 年中国科学家的平均离开人数归一化。阴影部分突出了 2018 年之后的显著增长。

 
1304名在美国大学拥有终身教职的华裔科学家的调查,显示了华裔科学家在进行常规研究和学术活动时产生的普遍恐慌情绪。问卷结果显示(图2),受访学者中有72%的人作为学术研究者不感到安全,65%的人对与中国的合作感到担忧,86%的人认为现在比五年前更难招募顶级国际学生。

这些心理因素对行为意向产生了影响,有45%的受访者希望避免申请联邦经费,61%的受访者已经考虑过离开美国。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89%)表示他们仍愿意为美国科学技术研究做出贡献,“中国行动计划”可能已经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图2. 华裔学者的心理和意向占比。其中“是否考虑避免申请联邦经费”的问题只询问了已获得经费的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1] H. Holden Thorp. The China Initiative must end.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6563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读书会


科学是研究实践、是理性精神,也是一个由学者、文献、科研项目、科学思想与灵感等一起构成的自组织、自生长的复杂系统。科学学则是一门学科,旨在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种种因素并推动科学发展。认知层面上,从复杂系统的视角研究科学,能否给我们带来对科学更深刻的理解?个人科研实践中,什么样的论文高引?怎样规划科研路线?哪些课题大有可为?

集智俱乐部组织了6期「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读书会,讨论科学学相关的科研进展和经典文献,形成了包括数十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硕博在内的科学学社区。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加入交流讨论。



详情请见: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系列线上读书会开放招募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


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越来越多地在应对新冠疫情、舆论传播、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组织管理等社会问题和社科议题中发挥作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计算社会科学广泛采用了计算范式和复杂系统视角,因而与计算机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物理等领域的前沿方法密切结合。为了进一步梳理计算社会科学中的各类模型方法,推动研究创新,集智俱乐部发起了计算社会科学系列读书会。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领衔,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的多位博士生联合发起,聚焦讨论Graph、Embedding、NLP、Modeling、Data collection等方法及其与社会科学问题的结合,并针对性讨论预测性与解释性、人类移动、新冠疫情、科学学研究等课题。



详情请见:

数据与计算前沿方法整合: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



推荐阅读

1. 推动跨学科研究,什么样的科研资助更有效?
2. 学科交叉大潮下,高影响力科学家更倾向多主题合作研究
3. 引文网络分析揭示全球科研不平等加剧:混圈子正阻止新想法诞生
4. 《张江·复杂科学前沿27讲》完整上线!
5. 成为集智VIP,解锁全站课程/读书会
6加入集智,一起复杂!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