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次分享是「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科技劳动力视角下的科学学与政策研究主题的第二次分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会围绕“科学学视角的科技劳动力老龄化与政策研究”为我们带来分享。我们也邀请到南京大学古恒宇、闵超老师、东南大学孙烨老师进行交流讨论。本次活动会在腾讯会议室和南京线下进行,感兴趣的朋友扫描文中二维码获取参会信息。

为了思考和回应科学的多元化挑战、科学开放性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兴技术对科学的冲击,集智俱乐部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孙烨、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李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刘逢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古恒宇,共同发起「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这是继「复杂系统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之后的新一季科学学读书会。读书会从2024年8月25日开始,每周六晚19:00-21:00,持续时间预计8-10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分享简介




步入二十世纪,随着预期寿命的提升和少子化的加速,老龄化已经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当前的科技劳动力老龄化的不可逆转。在科技是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的时代背景下,理解科学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分享旨在利用实证揭示科学家老龄化对科学创新的内在机制以及对科学进步的影响,基于研究发现讨论对政策的启发。




分享大纲




科学老龄化的现况

科学经验对科学家创造力的影响

老龄化对科学进步的影响




核心术语




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

科技劳动力老龄化 (Ag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force)





分享人




崔浩川,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和方向:计算社会科学、网络科学、科学学。





交流嘉宾




古恒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城市计算与城市空间治理。

闵超,南京大学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与企业课题十余项。发表SSCI、CSSCI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向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办公室、国家自科基金委政策局、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提交内参、调研报告等多份。担任SSCI期刊等中外核心期刊编委和数十家权威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向为科技评价与创新政策、应用数据科学、科技大数据挖掘、复杂网络和科学学。

孙烨,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曾担任伦敦大学学院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为科学学、复杂网络、计算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基于大量的科学文献,基金和专利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学科,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创新,刻画科学家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及行为特征,其工作发表于PNAS, Communications Physic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等国际期刊。




参与方式




本次分享将于2024年10月20日下午三点在腾讯会议进行与南京线下同时进行。能够来线下的请扫码报名。

扫码报名读书会,获取往期回放查看权限。
扫码参与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加入群聊,获取系列读书会回看权限,成为科学学社区的种子用户,与社区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实践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科学学社区的发展。

报名成为主讲人
读书会成员均可以在读书会期间申请成为主讲人。主讲人作为读书会成员,均遵循内容共创共享机制,可以获得报名费退款,并共享本读书会产生的所有内容资源。详情请见: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探索开放科学范式,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




参考文献




现阶段,科学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大量依赖科技工作者的活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归根到底还是作用在科技劳动力之上的。深刻理解人在创新活动中的规律,包括人才的经验、人才的流动以及激励政策对人才的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推进现阶段的创新活动。

科学经验

推荐语:论文探讨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重大知识成就的年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创新者在更年长时才达到创新高峰。研究表明,与一个世纪前相比,诺贝尔奖得主和伟大的技术发明家在年轻时期的创新产出显著下降,而中年之后的生产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同时,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即知识在代际之间的积累导致创新者为了达到创新前沿而寻求更多的教育,这延迟了他们创新生涯的开始。
Jones, B. F. (2010). Age and great inven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2(1), 1-14.

推荐语:文章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间创造伟大成就的年龄动态,并得出重要结论,年轻科学家完成伟大成就的频率更多是时间的函数,而不是领域的特性。此外,领域内年龄动态与理论工作和基础知识存量的度量有强烈的独立关联。研究结果可能为识别科学革命事件提供重要的定量标记。
Jones, B. F., & Weinberg, B. A. (2011).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8(47), 18910-18914.

推荐语:逐渐老龄化的科学人口结构能否应对知识爆炸、科技快速迭代的时代?通过分析近一个世纪的科学进展,这篇文章分析了科学经验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科学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科学的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人口老龄化下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参考。
Cui, Haochuan, Lingfei Wu, and James A. Evans. “Aging scientists and slowed advance.” arXiv preprint arXiv:2202.04044 (2022).

科学人才激励

推荐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年轻科学家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面临的“探索新领域与利用现有知识”之间的“基本张力”,以及这种张力与获得资助成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首次资助周期中选择探索新研究主题的年轻科学家,在获得后续资助方面面临显著较低的机会,并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后续资助,指出了在资助决策和职业发展支持方面需要考虑的复杂性。
Guo, L., Wang, Y., & Li, M. (2024).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and funding success: Evidence from junior scientist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Young Scientists Fund. Journal of Informetrics18(2), 101492.


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招募中


科学是研究实践、是理性精神,也是一个由学者、文献、科研项目、科学思想与灵感等一起构成的自组织、自生长的复杂系统。科学学这门学科,旨在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种种因素并推动科学发展。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积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遭遇诸多社会、伦理、政策问题:开放科学的范式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实践?阶层、性别、种族、国家等视角如何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如何塑造当今的科学活动?科学人口结构、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流动如何影响科学发展?AI大模型如何重塑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为了思考和回应科学的多元化挑战、科学开放性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兴技术对科学的冲击,集智俱乐部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孙烨、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李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刘逢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古恒宇,共同发起「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这是继「复杂系统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之后的新一季科学学读书会。读书会从2024年8月25日开始,每周六晚19:00-21:00,持续时间预计8-10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详情请见: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探索开放科学范式,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