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经济制裁数量激增,给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带来着巨大挑战。研究经济制裁和反制裁措施的有效性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制定内外政策有重要意义。在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的一项最新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数据驱动的博弈论框架来解析在政治冲突的不同阶段,经济制裁发起国和被制裁国之间的博弈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为大型经济体“武器化”经济关系创造了条件。与这些经济体之间的不平衡贸易关系是易受影响经济体所面临的主要制裁风险来源。将供应链与制裁发起国脱钩是一种代价高昂且无效的应对策略。在特定条件下,针对共同目标的集团式反制裁策略可能是有效的,但由于集团中的主要贡献者获益有限,这种策略难以用于解决现实世界冲突。促进合作与对话才是维护经济政治稳定与安全的最终解决方案。

研究领域:经济制裁,博弈论,不平衡贸易关系

叶杨、张清鹏 | 作者




论文题目:
The futility of economic sanctions in a globalized and interdependent world: a data-driven game theoretical study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4-03518-z




背景




经济制裁,是指一个国家(制裁发起国)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对另一个国家(被制裁国)采用或威胁采用的经济措施。近几十年来,全球国际贸易日益增长、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使得经济制裁成为应对地缘政治冲突的重要武器。经济制裁会减少国家间的贸易流动、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威胁国家政治稳定,对制裁发起国和被制裁国都会造成负面的经济损害和政治后果。如何预防和应对经济制裁成为易受制裁影响国家面临的焦点问题。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的一项最新研究中,作者们结合真实国际贸易数据,基于数据驱动的博弈论框架,解析在政治冲突的不同阶段制裁发起国和被制裁国之间的博弈过程、评估每个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能力和应对制裁的脆弱性、并量化了不同反制裁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模型




该文章提出了一个包含完美信息和理性共识的三阶段(威胁阶段——制裁阶段——反制裁阶段)序贯博弈模型(图1)。模型中有两个参与者:制裁发起国(Sender)和被制裁国(Target)。制裁发起国通过威胁对被制裁国实施经济制裁,迫使其做出政治让步。在威胁阶段,被制裁国首先决定是否做出政治让步,如果做出让步,那么制裁发起国将不实施制裁,博弈结束;如果不做出让步,则进入制裁阶段,制裁发起国决定是否对被制裁国实施经济制裁。如果决定不制裁,博弈结束;否则将进入反制裁阶段,被制裁国决定是否对制裁发起国采取报复性反制裁措施。虽然经济制裁会对博弈双方造成经济损失,但从长远看,制裁发起国会因此在国际上建立强硬的声誉,而反制裁措施会对制裁发起国起到威慑作用,因此双方都能从经济制裁中获得政治利益。

在该文章中,作者集中讨论了经济制裁中的一种常见形式——贸易制裁,即博弈双方通过完全或部分切断两国贸易来实施制裁。制裁发起国会对被制裁国的特定商品实施短期进口限制,而被制裁国会采用以下三种反制裁策略之一来实施报复:(1)供应链脱钩,即被制裁国永久性切断与制裁发起国的所有贸易联系;(2)短期个体式报复,即被制裁国会对制裁发起国的特定商品实施短期进口限制;(3)短期集团式报复,即被制裁国会联合其集团(Bloc)成员对制裁发起国的特定商品实施短期进口限制。如果被制裁国做出政治让步,经济制裁被视为是成功的,否则制裁失败。

作者基于两个量化贸易模型来衡量制裁和反制裁措施的经济影响:一个自适应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衡量短期贸易制裁的影响,和一个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衡量脱钩的长期影响。经济制裁的有效性是指制裁发起国通过实施经济制裁以成功实现任意政治目标的概率。反制裁的有效性是指在反制裁措施的威胁下,经济制裁有效性的降低程度。

图1. 包含完美信息和理性共识的三阶段序贯博弈模型。




实施经济制裁的能力

与应对经济制裁的脆弱性之间的不对称性




进口限制实施国与受影响国之间的贸易量占受影响国GDP比重(LPT比率)可被视为实施国作为受影响国贸易伙伴的重要程度。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更重要地位的国家更有能力制裁其他国家,而严重依赖对外市场的国家则更容易受到制裁影响。因此,作者根据国家间的LPT比率定义了每个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能力和应对制裁的脆弱性。结果显示,每个国家实施制裁的能力和应对制裁的脆弱性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图2)。各国的制裁能力遵循帕累托分布,而应对制裁的脆弱性则遵循更均匀的分布。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所有国家都因高度依赖全球贸易而面临着相似程度的应对经济制裁的脆弱性,但主导全球贸易的巨型经济体才是经济制裁的主要潜在发起者

图2. 每个国家/地区在制裁前的GDP(a)、实施经济制裁的能力(b)和应对制裁的脆弱性(c)。





反制裁措施的有效性




作者评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情形下各种反制裁措施的有效性(图3):高度双边相互依存情形(high bilateral interdependence)和高度单边相互依存情形(high unilateral interdependence)。高度双边相互依存情形指的是制裁发起国与被制裁国都严重依赖对方的贸易市场,而高度单边相互依存情形则是指两国之间存在不平衡的贸易关系。结果显示,脱钩造成的GDP损失远高于短期报复策略造成的损失。如此沉重的代价使得完全脱钩变得不够现实。与高度单边相互依存情形相比,在高度双边相互依存情形下,短期个体式报复的效果较好,这表明国家间深度经济融合会提高贸易“武器化”的困难程度。虽然短期集体式报复会进一步降低制裁的有效性,其降低程度在高度双边相互依存情形下非常有限。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被制裁国本身是主要贡献者,而其他集团成员提供的增量有限。

图3. 不同反制裁策略的有效性。Base:不报复策略,individual:短期个体式报复策略,collective:短期集团式报复策略。灰色虚线右侧的数字表示供应链脱钩策略下制裁国和反制裁国的年度GDP减少量。





集团式制裁的困境




集团的形成需要满足潜在的可行性条件,即所有集团成员都能在集体式策略中获益。图4显示了在高度双边/单边相互依存情形下,集团中各国在不同报复策略下的预期收益。在高度双边相互依存情形下,除被制裁国外的所有集团成员都能通过加入集团获得额外收益,而被制裁国本身的收益低于个体式报复策略下的收益,因此集团无法形成。在高度单边相互依存情形下,被制裁国通过加入集团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而集团中的主要贡献者无法从集体式策略中获益。这些结果表明,集团式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之间存在内在冲突。集团策略中的主要贡献者无法从中获益,因其与制裁发起国之间的深度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有效地抵御了潜在的制裁,使得加入集团成为一个不必要的选择。

图4.集团成员加入集团的意愿。在高度双边(a-h)和单边(i-p)相互依存情形下,各国选择加入(采取短期集体式报复策略)和不加入集团(采取不报复/短期个体式报复策略)的预期收益。




总结




该研究为理解经济制裁的复杂动态提供了宝贵的见解。研究表明,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中,经济制裁是徒劳的。各国应采取合作、对话和外交途径来解决分歧,而非诉诸于惩罚性威慑和孤立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相互理解、建立信任、维护经济政治稳定与安全。


作者简介

叶杨,耶鲁大学传染病建模和分析中心博士后研究员。202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染病建模和复杂网络分析。


张清鹏,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和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副教授,曾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张博士长期致力于复杂系统和基于网络化知识的精准医学研究,并在药物发现、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领域取得成功应用。



复杂经济学读书会第二季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伴随计算机的发展,相应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例如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网络、ABM等,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强大的分析工具;另一个方面,对“均衡”的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够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例如金融危机、创新产生的新的发展模式等,研究者开始重视经济学的“非均衡”现象,把经济系统看做复杂系统,并力图做出更能反映现实的研究。经济学内慢慢出现了一种基于更加现实的假设的研究进路,复杂经济学一个新的经济学框架正在形成。


复杂经济学读书会第二季由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刚、王有贵、张江、陈清华老师以及中山大学袁先智老师联合发起,围绕复杂经济学的内涵、基本方法、普适规律、应用场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读书会已完结,现在报名可加入社群并解锁回放视频权限。



本季读书会详情与报名方式请参考:
直面复杂系统,重识经济规律:复杂经济学读书会第二季启动



推荐阅读
1. 迁回供应链为何不能提升经济稳定性?
2. 绘制国家供应链网络,预警下一次系统性风险
3. 复杂性,互联性与韧性:为什么需要经济学范式转移来应对新冠流行和未来冲击
4. 张江:第三代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从可微分编程到因果推理 | 集智学园全新课程
5. 龙年大运起,学习正当时!解锁集智全站内容,开启新年学习计划

6. 加入集智,一起复杂!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