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上周扈鸿业博士为我们分享了经典的智能是如何有效的认知量子世界,以及是否能构建更加有效的量子智能体系,本周郜勋博士将从量子关联加强无监督学习的角度,继续量子与智能话题。

本次分享属于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预读班的第五期,预读班主要聚焦在量子计算领域,对量子线路的经典模拟、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量子模拟、量子噪声理论与纠错码等方面的论文进行研读与讨论,建立对领域发展的广泛认识。预读班采用申请制,欢迎具有基本物理基础和从事量子计算的年轻科研人员申请加入。




内容简介




在本期讨论中,将简单地回顾量子关联这个概念。量子关联刻画了经过量子测量后,不能被经典物理、理论(比如一般的随机过程,或被称为隐变量理论、实在论模型)描述的统计结果。具体地,我们将讨论量子非局域性和量子互文。我们会通过一种不需要太多量子力学知识就能理解的方式介绍这些概念。然后我们会讨论量子关联在机器学习,特别是在语言翻译中的潜在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让大家能感受到研究量子力学基础问题也可能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应用。





主讲人




郜勋,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 Alber G, Beth T, Horodecki M, Horodecki P, Horodecki R, Rötteler M, Weinfurter H, Werner R, Zeilinger A. Quantum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Springer
2. Wikipedia on quantum contextuality: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contextuality
3. Wikipedia on Peres-Mermin Magic Square: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pseudo-telepathy
4. Gao X, Anschuetz ER, Wang ST, Cirac JI, Lukin MD. Enhancing generative models via quantum correlations. arXiv preprint arXiv:2101.08354
https://arxiv.org/abs/2101.08354
5. Anschuets ER, HY Hu, JL Huang, Gao X. In preparation





直播信息




直播时间:
2022年1月23日(周日)上午9:00-11:00

参与方式:

  • 本次分享将在集智学园 B 站免费直播

  • 本次预读班对集智-凯风研读营学者开放,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做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并且讨论相关话题,本期研读营也采用开放申请制,甄选出真正对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研究感兴趣、有相关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士,保证预读班的研讨质量。筛选成功后将通过邮件通知。预读班申请流程见下文。

扫码预约:

扫描二维码,点击“报名”预约,内附 B 站直播地址。(也可以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预读班开放申请中


在集智-凯风研读营的支持下,集智组办本次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预读班。本次预读班由扈鸿业联合刘金国、尤亦庄等一线研究者共同组织发起,将主要将聚焦在量子计算领域,对量子线路的经典模拟、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量子模拟、量子噪声理论与纠错码等方面的论文进行研读与讨论。

本次预读班参与要求:

1. 有大学物理专业的本科2、3年级及以上水平,接触过量子力学

2. 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或在物理系学过量子力学

申请流程:

1. 填写报名表单:https://campus.swarma.org/form/quantum_mechanics (填写常用邮箱,能及时获取通知)

2. 加分项:提交个人简历一份,发送到邮箱:wangchaohui@swarma.org。需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所在高校/研究所/公司,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介绍个人关于量子信息相关的知识背景、参与读书会的目的、希望获得等。

3. 3个工作日内通过邮件答复。

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单

上述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集智俱乐部所有。

本次预读班详情安排与参考资料请参考: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预读班:追踪量子信息革命交叉前沿


关于“集智-凯风研读营”


“集智-凯风研读营” 项目是由凯风基金会资助、集智俱乐部发起的,针对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复杂系统、计算社会科学等特定主题的封闭式交流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汇聚术业有专攻但又视野广阔的青年学者,进行跨学科交流,寻找不同复杂现象背后的统一规律。

我们的愿景是:通过深度研读讨论前沿科学研究,共同界定和审视新的问题,实现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创新,形成真正具有原创能力的学术小生境。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