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信念可以有很强的韧性,即使在面对反证时也不会轻易放弃。信念可以指导一致行为和判断的好处,但也可能对个人、自然和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例如,病态的信念可以导致精神疾病,认为犀牛角是春药的信念可能会使一个物种灭绝,关于性别或种族的信念可能会助长歧视,而对阴谋论的信仰会破坏民主。


7月18日发表于PNAS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说明自我放大的反馈如何在从神经元网络到社会系统的层面上塑造信念的惯性。持续接触反面证据可以颠覆僵化的信念,但需要有组织的理性推翻,就像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病态信念或受制度控制的歧视以减少种族偏见。非黑即白的思维是形成与精神障碍以及偏见和阴谋思维有关的弹性信念的主要风险因素。这种二分法思维是缺乏认知资源的特征,可能会因压力而加剧。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阴谋思维和精神障碍往往在危机期间达到高峰。一个推论是,解决诸如贫困、社会分裂和缺乏教育等社会因素可能是防止僵化信念出现的最有效方式,从而防止从精神障碍到偏见、阴谋论和后真相政治等问题。


研究领域:复杂科学,认知

郭瑞东 | 作者

邓一雪 | 编辑


 

论文题目:

Belief traps: Tackling the inertia of harmful beliefs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3149119





1. 危险的信念僵化




你认为下图所绘是鸭子还是兔子?汝之选项,即为汝之信念。若无信念,个人将无力生存。然而,有时即使信念带给你切肤之痛,却依然甘之如饴。这样僵化的信念,于是变得值得个人及社会注意并警惕。
 
 
社交网络极化现象的背后,使个人所秉持信念的越发僵化。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每个人所秉持的信念,理应随着新证据的积累而改变。若是越来越多的人的信念始终固化,那么社会的群体利益就会受损,例如拒绝疫苗等防疫措施威胁了全社会的发展和所有成员的生命健康;随之而来的阴谋论盛行,更是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于僵化信念的研究,传统上分散在各个学科。例如精神病学关注幻觉和精神疾病的关系;社会学会研究错误的信念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传播;脑科学关注信念产生时的神经活动。PNAS的论文“信念陷阱,追踪有害信念的惰性效应”,以动力学模型为蓝本,从复杂科学的视角提出信念产生和改变的模型,不仅能解释观察到的心理现象,还提供了应对有害信念,以及一般意义上的“非黑即白”式思考的策略。

 

 



2. 信念何时变得摇摇欲坠,

何时变得不容置喙




动力学理论中,吸引子是系统演化到稳定状态时所处的点。对应到信念的语境下,可以将两个对立的信念看成是两个吸引子,根据证据支持信念的多少,以及信念的真假可以分为下图所示的五种状态。自上而下看,第1和第5个图,分别对应稳定的虚假和真实信念;第2和第4个,对应由于与当前信念相反的证据累积,处于对当前信念将信将疑的状态;而中间第3个图,对应的是持不同信念的人群自说自话,两种信念都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1 动力学视角下的群体信念状态示意图
 
在上述视角下,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的影响,可以看成是基线状态下,接受的证据对信念的影响不对称,如下图B所示。而面对非黑即白的议题,导致信念改变的证据数量曲线,也变得更加陡峭。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会在面对和自己信念相反的观念时嘴硬,即证据导致的信念改变滞后于证据的积累。
 
图2 动力学视角下对确认偏差
 
造成僵化信念的,还有社交网络的影响。每个人的信念都受到其所处社交圈的影响,在不断社交过程相互“传染”。且由于个人希望其世界观和收到的信息相符,以避免“认知失调”。随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持有一种特定的信念,偏离的代价就会上升,从而驱使更多的同龄人持有同样的信念。如图3所示。
 

图3:两群有着不同信念的人,由于相互联系的缺少导致信念在群体内的自我强化

 
 



3. 如何应对僵化的信念




由于僵化信念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应对之道也应多管齐下,在不同尺度展开。在个人层面来看,鼓励个人对现象产生多样化的解释,能够促使个人避免处在信念适应性景观的”吸引子状态“。从社会层面,当缺乏认知资源时,非黑即白的思维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与压力以及教育背景差有关。这意味着解决诸如医疗保障、全民基本收入等问题,能避免个人处在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隧道效应而变得视野狭窄,减少僵化信念产生的几率。
 

图4:导致僵化信念自我强化的循环:僵化思维导致本该行使职能的机构失效,进而促成不平等、贫困、社会极化和冲突,这反映在个人层面就是压力增大,最终加剧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导致更僵化的思想形成,而通过教育提供的认知资源,能够减少非黑即白的思维,从而带来理性的反应。

 

总结来看,虽然信念是健康认知的必要因素,但僵化的信念是人类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面临的一些最具破坏性问题的基础。对于如何应对有害信念,有两个核心要素:

1)减少特定有害信念的韧性(resiliense)需要持续接触相反证据,这通常需要有组织的理性反驳,例如权威媒体的持续宣传。

2)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和减少社会压力以减少普遍的僵化信念。
 
同时,值得考虑的是,社会对证据的普遍相关性持有的态度可能会对信念的僵化而改变。事实上,认为信念应该根据证据而改变的“元信念”的力量,似乎可以预测人们对阴谋论、道德、政治和宗教观点以及对科学的态度。这种信念会如新陈代谢一般,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事实上,没有事实、后真相的政治论证浪潮表明,情感和推理之间的平衡正在发生变化,这是比僵化信念本身更值得警惕的。
 

论文 Abstract

Beliefs can be highly resilien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re not easily abandoned in the face of counterevidence. This has the advantage of guiding consistent behavior and judgments but may also have destructiv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nature, and society. For instance, pathological beliefs can susta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belief that rhinoceros horn is an aphrodisiac may drive a species extinct, beliefs about gender or race may fuel discrimination, and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can undermine democracy. Here, we present a unifying framework of how self-amplifying feedbacks shape the inertia of beliefs on levels ranging from neuronal networks to social systems. Sustained exposure to counterevidence can destabilize rigid beliefs but requires organized rational override a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thological beliefs or institutional control of discrimination to reduce racial biases. Black-and-white thinking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ilient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as well as prejudices and conspiracy thinking. Such dichotomous thinking is characteristic of a lack of cognitive resources, which may be exacerbated by stress. This could help explain why conspiracy thinking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tend to peak during crises. A corollary is that addressing social factors such as poverty, social cleavage, and lack of education may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rigid beliefs, and thus of problems ranging from psychiatric disorders to prejudices,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posttruth politics.


复杂科学最新论文


集智斑图顶刊论文速递栏目上线以来,持续收录来自Nature、Science等顶刊的最新论文,追踪复杂系统、网络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进展。现在正式推出订阅功能,每周通过微信服务号「集智斑图」推送论文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订阅: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追踪复杂科学顶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