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复杂系统研究如火如荼,从复杂科学衍生的复杂思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家德,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万怡合著的新书《复杂思维》,尝试从日常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来介绍复杂思维及其具体应用。


直播预告——

8月12日(周五)20:00-21:00,罗家德老师将做客集智俱乐部直播间(视频号+B站),分享《复杂思维》精华内容,梳理复杂思维学习路径,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届时参与交流!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间地址:

https://live.bilibili.com/8091531

 



  

直播议题

 

罗家德老师将介绍新书《复杂思维》,并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复杂思维背后的思想本质是什么?

  • 复杂思维与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是什么?

  • 从复杂系统视角怎样看李约瑟之问?

  • 复杂思维对社科、管理类科研工作有何启发?

  • 怎样深入理解、习得复杂思维?

 

也欢迎大家在直播间留言提问~

   

主讲人

 


罗家德是拥有管理学背景的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先后取得经济学、应用数学硕士和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善于用复杂网络阐述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


罗家德老师致力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大数据中的社会网络分析、自组织过程研究、并将中国社会的“关系”“圈子”等特质置于中国本土化管理研究之中


主要著作包括:

《中国人的信任游戏》

《社会网络分析讲义》

《云村重建纪事》

《复杂——信息时代的连接、机会与布局》

《中国治理——中国人复杂思维的9大原则》

《复杂治理——个人和组织的进化法则》


罗老师还在集智俱乐部参与发起了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复杂系统管理学读书会,聚集了数百位成员持续讨论。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朋友参与交流!


   

《复杂思维》新书概览


1984 年,一群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聚集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小城圣菲,共同研讨如何创立一门被他们称为“复杂性”的科学。如今,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这门新型学问所带来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早已渗透了生物、气候、经济、社会等多门学科。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意大利物理学家乔治·帕里西,以奖励他在复杂系统方面的研究贡献。可以说,复杂科学是现代科学中的明珠,因为它是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于一体,尝试建立一套关于万事万物—各种复杂系统的学问。同时,复杂科学也被认为是所有现代科学理论之中最能够与东方文明遥相呼应的学科。无论是它对整体论和“涌现”概念的强调,还是它关于平衡在混沌(阳)与秩序(阴)边缘的状态的核心理念,都体现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沟通和碰撞。


1. 什么是复杂思维

 
“复杂”并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我们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处理的问题,免不了要抱怨一句:“这件事太复杂了”。然而,这只道出了我们常用的把事物两极分类、推论出因素间简单因果关系的化约思维不管用了,因此我们需要复杂思维,但复杂思维该如何理解?

其实,复杂思维从没有明确的定义,法国著名思想家莫兰(Edgar Morin)从复杂系统研究在各个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中提炼出了数条简明的复杂性思维的原则,包括系统观、演化观、错综性、双重性逻辑、无序性的不可消除、涌现性等方面,我们在本书开篇就为大家加以介绍。

在各类学科中,复杂性已经是一个兴起数十年的研究议题,与复杂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复杂性研究的内容丰富而艰深,但大家不必“望而生畏”,因为复杂的背后亦有简单的道理。

这本书中,我并不会像教科书那样一一出罗列复杂性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而是通过简短的介绍,使读者朋友们初步认识受复杂系统研究启发、对思想界有所回馈的复杂思维。大家会发现,复杂思维既可以启发科学研究的理论,也可以为我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2. 为什么需要复杂思维
莫兰曾说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复杂思维有相通之处,而我本人也一直认为以为,中国人非常长于复杂思维,这是我们的民族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天生的反对化约主义,天生的不支持“原子化个人”的倾向——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中国人总是能看到万事万物背后所具有的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而且,中国人最有历史观,明白系统演化、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道理。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和复杂思维的核心有很大相通之处。

既然中国人天生具有复杂思维,还需要特别去介绍吗?为什么我会认为在当下环境中、在职场上,我们特别需要复杂思维呢?

我曾经在“樊登读书”开设了一门面向职场人士的系列讲座课程,在和这门课的听众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朋友的障碍其实和具体的专业技能无关,问题出在了观念和心态上。

很多朋友都在问:“为什么我学习了这么多的职场课程,为什么我阅读了这么多的优秀案例,为什么我借鉴了这么多的成功经验,却总是不能获得我想要的结果?”无法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法完完全全实现自己的计划使得他们焦虑万分,这正是与复杂思维相对的化约思维的弊端。

某些成功学的大行其道,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其中的化约思维误导了,这种简化的分析思维使得其受众试图去拆解成功者的成功的要素并且去复制这些要素,殊不知,鼓吹成功学的人不会告诉你每一个成功都包含了很多机遇的成分,是个人根本无法去控制的。而在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不可控的因素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想要以这类成功学的逻辑在生活中、职场上有所提升,只会越来越“内卷”,越来越焦虑,因此,重新理解成功,重新认识自己,向与复杂思维相应和的中国智慧回归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我为何要写作这本书,这本书与其他的“职场法则”有何不同?

第一,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我发现某些成功学造成了很多朋友的思维困局,特别是有许多的年轻人,人生的大好时光都陷进了“内卷”的泥沼,连我所在的清华大学里的学生们都是如此,大家好像都忘记了人生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以复杂思维重新看待职场、看待成功、看待人生;

第二,复杂或许让你觉得“失控”,但它却是无可逃避的真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我们如何在无数不确定中既不“内卷”,也不“躺平”?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和智慧里的复杂思维,能够对我们各方面产生影响,引领我们向一种“更好”的生活靠拢;

第三,本书并非空谈玄理,我在介绍复杂思维和其在职场上、生活中如何运用时,会结合学术理论、历史典故、管理案例以及社会热点来加以探讨,我在书中提到的学者,有不少是我的师友和研究上的合作伙伴,而我介绍的案例里,也有我自己亲身参与或正在推进当中的研究。复杂思维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3. 复杂思维的8大原则
在本书中,我不断地告诉大家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抱不确定性,摒弃“我命由我不由天”、凡事想要“控制”的执迷,这其实是复杂思维看待职场的第一步,在接受了人生无常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办法去讨论接下来的更多可能。

事实上,只要生命没有终结,我们就无法避免遇到各种不确定性、不可抗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扎实、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随时准备应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变数。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再复杂的系统也会有某种意义上的简单规则,在充满黑天鹅与灰犀牛、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些方式去过一种不“卷”的“日常”生活。而这种方式,就是本书希望和读者分享,可以运用到职场、人生中的复杂思维,我将其总结为复杂思维看职场的8条原则。

原则1:接受人生无常,明白成功自有道理。

原则2:于多元人脉之中观势与待势。

原则3:找准定位,正确蓄能。

原则4:用弱关系找到机会,用强关系把握机会。

原则5:脱耦与耦合、规划与应变——皆须动态平衡。

原则6:以定位、蓄能、观势之法治理团队或组织。

原则7:打造具备高创新能力的学习型团队或组织。

原则8:进行边缘放权、拥有战略定力、学会有效布局,并懂得动态平衡之道。

这8条原则中,前5条原则适合于职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后3条原则与职场中的领导者更加有关,当然,前5条基础的“个人心法”对领导者也是非常适用的。

中国人比较认同这样一条个人成长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功绝非一蹴而就,重要的是在自己选定的战场上打一场自己布局好的战争,“修身”是开启此一篇章的第一步,我们的前5条原则即是个人的“修身”,它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不尽相同,它是蓄能以待势,修己有善缘,观势而用势。这对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度提出了要求:首先,你能否在环境迅速变化的前提下保持强大的学习精神,用足够的自律能力长时间蓄积自己的能力?其次,你是否会不违背本心,有效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去深耕?最后,你能否与人和谐相处,经营好自己的人脉, 在其中观势、找机会、建团队、掌握机会?

只有扎扎实实地储备了个人的能力,又能定、静、安、虑,观势用势,才能有所“得”,才有办法看长远、看全局。

修身的过程是长久而持续的,即使从职场“菜鸟”成长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头羊”,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也不会改变,甚至会面临更复杂的局面,所以修身是一项终身事业。

在这个基础上,领导者还要做到“齐家”,领导者对系统的治理就是他要践行的“齐家”之道,在充满变动的复杂时代里,领导者要有相当的眼界和能力,以复杂思维为团队观势、用势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领导者带领着员工一起学习,打造具备高创新能力的组织,并且适时地进行边缘放权、在各种创新涌现时具备足够的战略定力,在顺势之处布好相应的人才,发挥调控的功力,并且时刻谨记动态平衡之道,使得系统得以长足发展。

4. 延伸
尽管我本书的内容概括为了8条原则,也希望大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我还是要强调,这些原则与成功学所讲的“成功要素十二条”“做到这十点成功触手可及”是截然不同的,这8条原则能带给大家的,是一种面对职场、面对人生更为开阔的视角。

成功既有“由天”的部分,也有“由我”的部分,“由天”的部分,没有必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要学会给自己减负;“由我”的部分,则需尽己所能,蓄能、定位、待势,也充分发挥自己人脉的作用来影响“由天”的部分,学会在观势用势之中,顺天应人而创造机会、掌握机会。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大家会有办法为自己做好定位,从而蓄能待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一个飞速更迭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依照自己的步调从容前进,而不是陷进别人设定的战场里,打一场任由别人操控的战争。

另外,虽然这本书主要是在谈职场,但复杂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运用的场景是十分多样化的,如果能以复杂思维去重新看待兴趣爱好、人际关系乃至于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一定可以收获一些与过去不同的思考。

衷心希望大家开卷有得。

“2017中国好书”提名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罗家德“复杂”系列新作《复杂思维——8大原则打造职场多维竞争力》现已开售,欢迎您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


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越来越多地在应对新冠疫情、舆论传播、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组织管理等社会问题和社科议题中发挥作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计算社会科学广泛采用了计算范式和复杂系统视角,因而与计算机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物理等领域的前沿方法密切结合。为了进一步梳理计算社会科学中的各类模型方法,推动研究创新,集智俱乐部发起了计算社会科学系列读书会。


新一季【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领衔,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的多位博士生联合发起,自2022年6月18日开始,持续10-12周。本季读书将聚焦讨论Graph、Embedding、NLP、Modeling、Data collection等方法及其与社会科学问题的结合,并针对性讨论预测性与解释性、新冠疫情研究等课题。读书会详情及参与方式见文末,欢迎从事相关研究或对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朋友参与。



详情请见:

数据与计算前沿方法整合: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启动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