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集智20岁:用我的8年,参与你的20年 | 我与集智的故事
2023年是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此前我们曾发布推文,向读者征稿,讲述和集智的故事。「我与集智的故事」系列文章是其中一些朋友的来信。今天的故事来自集智的朋友娟仔。
娟仔 | 作者
前言
倩姐说:雪娟,8月26日,来参加集智的20周年年会吧!
我说: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倩姐说:要不你写个和集智的故事吧!
我说:好!说干就干,不想睡了,起床搞起!
害!真是两个说风就是雨的女人。
正文
2015年夏,一个福建女孩,绕了一个中国的大三角,从福建到重庆再到北京,开始她的京城闯荡故事。
她开了一个号,叫「北京里」,这个「里」有两层意境:
一层意境是「里面的里」,指的是装在在北京这座城市里的故事;
一层意境是「里弄的里」,就像把地球形容成「地球村」,她把北京形容成「北京里」,这样,偌大北京也想一个胡同一般,亲切可感。
她用这个小号,穿梭于北京各种活动之间,各种组织之间,认识了一波又一波不同领域的朋友,而集智和集智人,是在「北京里」她认为最可爱的一群人。
又是一个周末,她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叫做《科学世界的人文关怀:开源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读书会,瞬间眼前一亮,决定就去「单枪赴会」。
与其说她是去学习的,不如说她是去观察「人类动物园」的,她想知道科学家是一群怎样的人。这种感受,会随着时光越是拉长,越是鲜明。你会忘记当时到底说了什么话题,讲了什么道理,而那些人的气质、特质,却会越发鲜明。
在那里,她遇见了进京之后,第一个热忱以待她的人,他叫王硕。他是她了解集智的摆渡人,因为他的热情,她才建立了对集智的第一印象,也拥有了来自北京的第一股暖流。
他会给她科普讲座中的一些知识点,甚至结束活动之后,帮她校正文章、给她开源书籍。这种善意,让她把王硕视为进入这个城市,第一个新朋友,尤其,在当时工作并不太顺利,同事并不友好的时候。这种「社会朋友」,就是一个支点。
而这个「社会朋友」,又介绍了更多的「社会朋友」。在王硕的「传销」下,她便慢慢认识了集智俱乐部里的更多人,她才知道,原来,集智人的热心肠,是一种共性。
只是有些人是内热,有些人是外热而已。
比如袁行远,就是一个内热的人。
那是她在那场活动上,最印象深刻的人。她形容他是谢耳朵。他是她认为最极致的人,因为那年的她很喜欢一句话:外表呆萌,内心极客。而袁行远就可以为这句话代言,所以,她也把她视为偶像,至少是想成为的人。
在2015年的集智圣诞夜,有人想要介绍我跟他认识,他抢答到,「王雪娟」,大家都哈哈哈地笑了。万万没想到他还记得,荣幸之至。
他很臭屁,说「像他这么聪明又默默无名的小孩,肯定要做出点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呗!」她特别信。
果不其然,时间也证明了,她看人眼光特别准,果然,袁行远,「行」得果然很「远」。多年之间,尽管联系寥寥,但是偶尔看到他朋友圈里的各种进展,她都会真诚为他高兴,也为自己荣幸。
比如倩姐,就是一个外热的人。
大概是在2015年的秋冬,倩姐邀请她去参加一次集智俱乐部迁址新办公室的聚会。尽管她的住所到聚会所在,辗转单程要有两个小时,但是她仍非常欣喜,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见到集智群像。
满屋子里,乌泱泱的大概有十几二十个人,倩姐像是王熙凤似的(非贬义,哈哈哈),张罗这里,张罗那里,让其实有点拘谨的她的确感觉像是到了家里,这简直是她认为最厉害的天赋!因为老天并没有赏赐给她这个技能点。倩姐组织大家一起包三种口味的饺子,当时的她还觉得神奇,竟然还有虾仁鸡蛋口味的,因为在她家里,只有猪肉韭菜。
但是更神奇的,是她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组织,既像生活又是工作,而她的人生观里,以往乃至现在,大抵都是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两幅面孔。她在集智,见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某种可能。
而为什么这能行得通,可能还是在人。在她所观察的集智中,倩姐像是这个大家庭的妈妈,张江老师像是这个大家庭的爸爸——尽管不太确信,多年后是否有更多变化。在这种「生活场」里,张江老师其实把自己放得挺低,就任由大家玩呀、闹呀,他就时而在旁边笑笑。
但他确实一个内在非常丰富的人。也是在那一年,她给张江老师写了一篇小文。很幸运的,张江老师向她倾吐了很多很多自己成长故事,人生的高高低低、起起落落,所以塑造了后来的他。不幸的是,当时并没发挥完全,那篇小文她并不满意,觉得甚至不如张江老师自述来得好,觉得有几分浪费张江老师的时间和信任。但是,人生且长,也许未来,再有书写。
而集智能够做强做大,可能就在于张江老师的性情,善于发现年轻人,也善于发挥年轻人。大概在2016年的某一天,张江老师约她去北师大附近吃饭,他说,你很有发现研究风口的眼光。因为她做了国内第一篇全球电影票房预测简史,也做了国内第一个全球综艺游戏库。他的夸赞,很真挚,一点没有成功的长辈对于刚出山的小辈的傲慢,所以,年轻人才会很受用,很相信。她还跟集智的小伙伴们去唱过一次歌,她唱《梦醒了》的时候,张江老师也不吝夸赞。要知道,张江老师可是玩音乐,只有被玩音乐的人夸会唱歌,才是有含金量的。
而张江老师也是知道她在研究综艺游戏,便也邀请她来作为一个线下沙龙的演讲嘉宾。这似乎是她,第一次跨界做分享,从台下的看客,成了台上的主讲,身份在集智里对调。
其实,她并不擅长演讲,甚至因为那个半年天天封闭室内、与世隔绝,长期没有跟人说话,变得极度社恐。虽然此前已经拿了她这套理论,在凤凰总部和央视训练营做了传媒行业内的分享,但是多少还是没有底气,拿到其他场合。
但集智的文化,似乎就是鼓励人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几年她旁观着集智搞了一场又一场,那么频繁的直播,其中很多都是如她当年一样的年轻人,说错无妨,说浅无妨,但要有个试炼,有个交流的话语场,所以,复杂科学这么一个垂直的象限,又是有门槛的学科,竟然能形成这样的粘性和声量,确实与他们的文化,密不可分。
在那次演讲中,有个人在录像,就是旭东哥。
直到跨度了大约五年之后,再与集智重逢,便是在大悦城偶遇了旭东哥。他说,他那里一直存放着她那场演讲的录像。而从那时起,他就想拍她,关于她的一生一事。
是的,集智的人,就是都那么「奇奇怪怪」的。竟然有人会想用200年的时间,拍摄一个穿越几代人寄放在火星博物馆的一生一事。可能就像张江老师所说,「我们当初创建这个俱乐部,就是希望把一些看起来有那么一些另类和怪异,有那么一些不切实际的人聚集到一起」。
因为重逢了旭东哥,她又重新多了一条连接北京的入口。
那晚,他问了她一个问题,说你最近喜欢吃什么?她说她最近迷恋空气炸锅;他说,明天正好也在大悦城附近,会有一个小美饭局,你要不带上你的空气炸锅,一起过来?
于是,第二天,她认识了重返京后,际遇的一些奇妙的人。幼幼老师、郭老师、许德人。
幼幼老师是她第二次进京,最最最喜欢的人,有幼幼老师在的地方、在的时候,她总是很放松、自在、快乐,幼幼老师也喜欢她。
而那个很特别的24岁男孩,许德人,又带她认识了更多奇妙的人,马老师、卫东老师、常政老师、易水、焦典……
而后,她又看到了许德人的景峪书院联合集智俱乐部一起做了书院的第一场直播,忽而感慨,世界就是一个圈。
那个「小美局」,来了「小木球」。
地方并不好找,小木球亲自来接她,见面便说,「我是因为你要来,所以才来的」。她听得感动不已。更感动的是,在本来可能非常尴尬的互相介绍趴里,她把她介绍的很完整,虽然有点失真的好。但她不觉得是浮夸的,是觉得有被善意留心的。
因为此前没有这样一种机会的深交,她不知道小木球这么渊博。听着小木球和郭老师、德人侃侃而谈,她真羡慕与佩服小木球的见识,觉得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而她却很开心,自己有时候也是能帮上小木球姐的,比如,可以给一些关于写作的建议,关于时间管理的建议,关于精神内耗的建议。小木球姐甚至还发过一个小视频,关于如何将她的建议学以致用。她懂的不多,但愿略尽绵力,如果能帮上喜欢的人。
更有一次,她写了一篇关于学术乱象的文,小木球看完后,有点担心,私信了她,聊了半宿,说,姐只是不想让你受到伤害。她非常感动。
所以,她总觉得,自己是跟集智有缘分的,五年前与五年后,她打开北京的入口,始终都是这个神奇的俱乐部。
而离开北京的五年间,虽然纵情于山野间很是惬意,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确实跟集智渐行渐远,会有几分遗憾,但从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各自道路的各自发展吧。
五年前,刚刚进京之时,她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是,所以好奇地、贪婪地,探索关于北京的人事物。集智就是她在北京扎下的一条根。尽管,那时候,也会觉得,做文艺的她,似乎在这个群体里,有那么些许的,不像在一个赛道里;但可能恰是如此,她也更被集智朋友们善待,因为也是某种层面的「珍惜动物」,一个「乱入」的意外之徒。
五年间,确实几乎失联,但是,一边,是集智大跨步地向前发展,另一边,她虽身在南方一隅,却也开始建立自己在传媒圈的一个类似集智的据点——传媒1号,也有一个自己的小团队,也有一群团结在周围卫星般的人,也有一点在行业里的小名气。
期间,其实偶有回京,还是有回集智交流。可能2017或者2018,当时集智好像开始做新媒体的起步期,所以张江老师和倩姐还让她来分享经验,他们真是很能虚心待人,尽管后来实时证明,集智俱乐部的媒体发展远超传媒1号,不管是文章的质量上,还是受众的粘性上,或者新媒体的尝试上——非常频繁的直播。所以,尽管是做媒体他们都有更极致的新媒体精神。
所以,反而她是默默在学习集智的,今年集智20周年,也是传媒1号10周年,她的一些品牌运营方法,其实是有偷偷向集智取经的,她也会在自己的团队里经常说,我们要向集智俱乐部学习,他们比我们多走了10年,太多经验值得借鉴,而我们在十年后,也许也会像集智俱乐部那么优秀。
但是,她其实知道的,这个愿景非常之难。最核心的,就是灵魂人物。她没有张江老师那么强的内核,那么高的人格魅力,于是也形成不了那么庞大的核心力,那么辐射大的磁场,能够聚集起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能人。
但是,她也是知道的,有一个仰望的人物,有一个仰望的组织,总是好的。至少,总有奔头。
我很高兴,集智一直在我之前。
五年后,集智年会,我回来了。
-
涌现:集智俱乐部20周年学术年会即将启动!邀你共同参与! -
中国有“集智俱乐部” -
为什么他可以创办集智俱乐部?专访张江成长之路 -
记录集智2003-2015——一个民间科学探索群体的成长故事 -
超越与重生-记录集智2015-2016(上) -
超越与重生-记录集智2015-2016(下) -
我在北京创业的那五年|记录集智的2017-2021 -
我们的时代:摇滚、互联网与科学
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有奖征稿
无论你是集智俱乐部公众号的读者,参加过集智俱乐部的活动,参与过集智俱乐部的工作,或者以任何形式与集智有过交会,在集智俱乐部即将20岁这一年,期待你讲述你和集智的故事。
2023,讲出你和集智的故事丨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有奖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