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会“燃尽”你的大脑认知吗?
导语
Jiahui | 作者
EY | 编辑
1. 源自“欧洲打工人”的综合症?
1. 源自“欧洲打工人”的综合症?
不少在欧洲留学或工作的人表示,他们经常在工作环境中接触“burn-out”,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像“抑郁”在中文环境中一样,接受度颇高。比如,茶歇时讨论某位同事何时可以从“burn-out”休养假期中回到工作岗位,日常工作中也会关心状况不好的同事是不是出现“burn-out”症状。调查显示,在荷兰以及部分北欧国家,工作倦怠已经成为劳动者群体中排名前五的临床诊断。
工作倦怠是一种由未经干预的慢性工作压力导致的综合症。它有三个核心症状,包括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处于长期疲惫的状态;对工作的心里距离增加,存在与工作相关的消极或愤世嫉俗的感觉;工作效率持续降低。工作倦怠最早由心理学家Herbert Freudenberger提出,他认为这些症状最容易出现于助人行业之中。很多调查也支持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发现在从事医疗和教育的工作者中,最容易出现工作倦怠症,而近些年,IT行业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大幅上升。
不止如此,环境也会加剧工作倦怠的产生和延续,尤其在不明朗的疫情背景下。“燃烧殆尽”的感觉会广泛出现在承担责任的角色之中。居家办公的工作者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还可能需要在工作时间承担家庭责任。这也是为何工作倦怠在疫情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2. 燃烧殆尽的不仅是动力
2. 燃烧殆尽的不仅是动力
起初,消极感像一簇星火,燃烧着你的工作动力,难以平息的火苗渐渐蔓延,触及着你的神经,“烧灼”着你的大脑认知。当工作倦怠来袭时,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与压力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会损害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中调节不同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是一个评估复杂情况和做出决定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倦怠让这些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大脑功能区受损,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累积更多的压力,加剧工作倦怠。这样的反馈循环往往会对工作者的身心造成进一步损害。
研究发现,工作倦怠会造成多个认知领域的广泛损害。工作倦怠对记忆的损害十分明显,造成包括情景记忆、短期和工作记忆的受损。此外,多项研究证明工作倦怠会对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以及流畅性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罹患工作倦怠的医生发生工作失误的频率约是压力程度较小的同行的两倍。这种工作表现上的恶性循环会造成员工产生更多的消极感,更多的自我怀疑,也造成了更高的离职率。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自流行病开始以来,一些地区出现医护工作人员离职率上升的现象。
3. 尝试平息这团“火”
3. 尝试平息这团“火”
尽管工作倦怠如同其他精神障碍一样,对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但这些认知功能的改变大部分是可逆的。医学专家认为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心理医生要正确认知和诊断工作倦怠。很多地区已经将工作倦怠独立于其他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但是还有很多地区将工作倦怠分散诊断为抑郁、焦虑或疲劳。
与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案不同,对工作倦怠的个体制定治疗方案需要与工作环境相结合。由于工作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症状,可以通过提升心理弹性(resilience)来改善。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个体参与情绪调节和恢复,还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力量的参与。
一方面,情绪耗竭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缓解,通过认知重建练习,识别并记录与工作相关的消极思想,逐步用更积极和现实的想法或信念来替代它。另一方面,职场压力与职场环境紧密关联。因此,用人单位也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改善职场环境,除了提供必要的保障之外,还可以提供或支持抗压培训和心理咨询。研究表明,在培训过程中多使用成功和积极的实例,减少以增加压力为主的失败案例,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心理弹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除了心理治疗外,减少对工作的心里距离,消除工作时愤世嫉俗感还需要对工作本身建立更强的控制感。当人们感到无法控制的压力之时,倦怠感很容易反复出现。医学专家认为,我们要摆脱以“殉道”为代价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助人行业中,与雇主建立更健康的合作关系,平衡工作与生活,使工作与个人价值观保持一致。这对组织而言,也是更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完善针对工作倦怠的预防和治疗方式。很多人笑称“一键离职”,远离所有烦恼。暂离不健康的环境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能够“浇灭”倦怠之火的人只有自身。工作倦怠症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预警,提醒我们需要将注意力回到我们的情绪和健康。疗愈工作倦怠的终点并不是“躺平”,而是回归工作,回归健康。
参考文献
神经动力学模型读书会
随着电生理学、网络建模、机器学习、统计物理、类脑计算等多种技术方法的发展,我们对大脑神经元相互作用机理与连接机制,对意识、语言、情绪、记忆、社交等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大脑复杂系统的谜底正在被揭开。为了促进神经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者的交流合作,我们发起了【神经动力学模型读书会】。
集智俱乐部读书会是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系列论文研读活动,其目的是共同深入学习探讨某个科学议题,激发科研灵感,促进科研合作。【神经动力学模型读书会】由集智俱乐部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已于3月19日开始,每周六下午14:00-16:00(或每周五晚上19:00-21:00,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行,预计持续10-12周。期间将围绕神经网络多尺度建模及其在脑疾病、脑认知方面的应用进行研讨。
详情请见:
推荐阅读
-
Science:大脑神经元复杂网络连接的新机制 -
PRL:大脑动力学——在临界点左右徘徊 -
Physics Reports研究速递:大脑复杂网络动力学下的创造和意识 -
Nat. Commun. 速递:虚拟颅内脑电与神经动力学模型 -
《张江·复杂科学前沿27讲》完整上线! -
成为集智VIP,解锁全站课程/读书会 -
加入集智,一起复杂!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