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叶,建筑师开始意识到现代主义的简单性、模块化和国际主义正在变得过时,因为它对效率、目的和简单性的一味追求,导致了建筑对情感的漠视,造成城市中多样性的欠缺,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异化。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开始促使设计师重新思考他们采用的程序和系统:建筑和城市是否可以像生命体一样生长、适应和调配,拥抱更为有机的、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复杂科学中关于“混沌、控制论和系统理论”的讨论在此时与建筑及城市理论碰撞,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前沿的设计理论和乌托邦愿景。如今,伴随着参数化设计、人工智能、自动化制造等技术的迭代,我们也看到有更多实验性项目的落地。
戈登·帕斯克(Gordon Pask)作为控制论的先驱之一,定义了网络中参与者的位置,也启发了塞德里克·普赖斯(Cedric Price)的概念方案“玩乐宫”(Fun Palace),方案设计了一系列套件:预制墙板、平台、地板、楼梯和天花板模块,可以通过起重机来移动和组装,从而回应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方案的开创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参与即设计”的理念,并映射了一个潜在的大型交互系统,这无疑是对交互建筑的早期思辨。建筑与复杂性的交织还体现在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协同学之中,他提出“单个部分的行为无法预测整个系统的行为”,富勒将他对空间复杂性的研究体现在一种嵌套多面体形式的几何关系当中,例如著名的曼哈顿穹顶设计。还有被扎哈所发扬的参数化设计,通过非线性生成的方法来创造灵动又复杂的曲面,重塑了我们对有序和无序、整体与局部等基本形式的认知。
同时,城市也是一个涌现的结果。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系统,基于邻里交互,信息反馈,模式识别和间接控制运作。城市有其群体,比如蚁群、鸟群、神经元网络甚至是全球经济:她由大量更微观的离散元素组成,展现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超越了局部行为的集群智慧。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提出的:就像基因密码间接生成生命体一样,我们间接的生成环境。模式语言理论所追求的不仅是发掘那些使环境有益、宜居的形态特征,更是要以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让环境能够有效且自发地生成。
复杂科学与建筑/城市的碰撞下,衍生出了一种以系统性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设计探索,以系统(system)、方法(method)、模式(pattern)、交互(interaction)、行为(behavior)、对象(object)作为语言。本次论坛由集智俱乐部和 Conversazione 联合策划,希望向观众介绍“建筑与复杂性”的思想脉络,以及若干前沿实践。
时间:2022年11月27日(周日)20:00-22:30 (北京时间)
20:00-20:25 蔡艺璇:复杂科学与建筑的几次相遇:从控制论到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
20:25-21:05 蒙胜宇:由非人类智能驱动的后人类纪城市
21:05-21:45 刘洋:人工智能增强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研究及实践
21:45-22:00 李孜:智慧国:新加坡城市国作为复杂系统的思考
22:00-22:30 对谈环节,主持:何竞飞、蔡艺璇,嘉宾:刘洋、蒙胜宇、李孜
Conversazione 简称CVSZ,是一个研究性艺术设计组织,关注生态与地缘、城市与剧场、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等跨学科议题,在北京、纽约及波士顿等地举办近百场论坛、放映、实验戏剧及展览。CVSZ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构建研究型社群,并在实践中发现变革的可能。
https://www.conversazione.org/
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 执行主管/研究员
MIT Cityscope城市视景—AI增强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系列项目中国区负责人
2011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专注于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城市区域活力提升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研究。2018-2019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城市模拟与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决策系统(跨学科研究 设计学/城市设计/计算机科学/可触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研究。2019年5月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公开发布基于娄永琪教授发起的NICE2035 项目的“城市视景”AI增强决策支持平台DEMO成果。目前专注于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及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可触交互决策支持平台(城市模拟实验室中心)的开发建设,服务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杭州等。主持研究生课程《数据驱动的和基于实证的设计》。
简介:CityScope致力于打造一个专家和非专家都易用的,AI增强的基于数据和实证的城市推演与决策支持平台,其研发目标有四方面:一是多方案实时综合评估;二是实时实现多系统模拟推演与优化;三是基于以上两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加到高效的城市决策中,促进多元主体共识的快速达成;四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赋能,支持未来多种可能性的推演,探索诸如实现无人驾驶城区、碳中和城区等愿景下城市发展路径。
蒙胜宇(Simon Meng),建筑设计、艺术、人工智能及生物学跨领域研究者;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UIBK)建筑学在读博士,伦敦大学学院(UCL)建筑学硕士,UIBK及UCL特邀评图嘉宾及技术课程助教;多平台自媒体”Simon的白日梦”作者;作品曾在伦敦、爱丁堡、威尼斯等多地展出;曾与国家地理中文网、周大福合作创作数字藏品。
简介:人类城市的形态是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而演变的,但是历史上却出现了相当部分城市的“无人城市”,甚至不以人类居住为目的而建造的城市。通过分析这些非人类城市的成因,以及人类在后人类纪中呈现出的种种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非人类智能——生物智能及人工智能来驱动城市设计,从而探讨超越人类设计范式边界的设计可能性及方法论,以及这一思考在元宇宙构建过程中的影响。
李孜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Domus国际中文版客座编辑,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前麻省理工学院SAP(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客座评论,著有 《Onlin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和《农村电商崛起》等。
简介:新加坡在全球化的资本与技术涌现中脱颖而出,出现数字建国的讨论。新加坡国民的在线身份在重新构建过程中,新的治理体系与权力格局如何建构?“在线社区”的复杂网络关系又如何激发与组织?
蔡艺璇,跨学科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曾工作于 MAD 建筑事务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教师,教授课程”后碳未来”。创立研究性艺术组织 Conversazione, 并在纽约及北京多城举办近百场讲座、工作坊、展览等。
她专注于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设计、web3 艺术等跨学科议题。创作领域涉及思辨设计、参与式剧场、影像及数字艺术。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 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获得鸣凤堂青年电影节铜奖(2019) 及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2022)。
何竞飞,建筑师,策展人,撰稿人,堺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获日本毕业设计竞赛最高奖项“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名,作品刊登于中国建筑期刊《建筑学报》。
曾任日本建筑期刊 《建筑杂志》专栏作者,供稿于日本艺术杂志《美术手帖》,《卷宗Wallpaper》等刊物。策展项目“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大赛“青策计划 2O2Online”。策展项目“幽灵地景”入围2020年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赛终选。
1.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
扫码进入直播间
3. 付费报名复杂科学×艺术研讨会,可加入社群,获取腾讯会议、回放等权限。与社群成员共同交流,推动社区发展。报名收入将用于项目报告、内容成产及社群运营。集智学园VIP可免费参与本系列探讨会。
1.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3. 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建筑模式预言》(A Pattern Language)
4. 巴克敏斯特·富勒《协同学》(Synergetics)
5.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建筑机器》(The Architecture Machine)
1. 《在线城市化》Onlin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2.《Domus: Greater China – online urbanism》
发起人:十三维、汪嫣然、龙星如
主办方:集智俱乐部
联合策划:Conversazione
协办方:心识宇宙、福建师范大学美育中心、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复杂问题研究所
媒体方:信睿周报
总统筹:王朝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到复杂性研究启发的“思维方式”已迅速传播到认知活动的多个领域。混沌、自组织、临界、自创生、涌现 ……其概念层次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世界的灵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将复杂性理论视为一个扩充艺术与科学之间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艺术对复杂性做出反应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创造出显示“涌现行为”的系统。就本体论而言,我们不再将艺术品视为静态之物,而是将其看作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实例。同时,新兴的复杂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也向当代艺术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工具箱,这些工具包括混沌、分形、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L-System、人工生命等,它们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美学、生物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复杂科学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意识和生命系统的生成机制,而且有利于激发各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协同发掘后人类创造力和新美学的潜力,以期打开更趋向于综合性的创意空间。
由集智俱乐部主办,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十三维,艺术评论人汪嫣然和策展人龙星如联合发起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展开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探索复杂性研究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本研讨会预计从2022年7月开始,每月举办一次,共计十二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可加入社群并获得视频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