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包括采用活体生物作为艺术媒介,或是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揭示生物/生命的流变性。定义强调作品的概念与手段的有机联系,既可以是对生物材料和技术的直接采用,也可以是对生物学观念的理解和表达。自亚里士多德式生机论的灵魂至上,到笛卡尔机械论的灵肉二分,至近代生物学概念出现之前,人类对生命概念的理解长久以来建立在以人类自我认识为中心的分类排序的基础上,而此后卡尔林奈的自然秩序、达尔文的连续演化,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伴随着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以及探索手段在宏观与微观尺度的纵深,相应地生产出多元化的生命观,在分子生物学是双螺旋结构模型与化学反应方程式,在生物控制论是生物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研究,在尤克斯考尔( Jakob Von Uexküll)的生命符号学(biosemiotics)是生态圈中对意义的产生与接收的诠释,在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动物的贫乏世界与人类的筑造世界,在生命政治学是福柯的生物政治(biopolitic)权力与阿甘本的赤裸生命(bare life),在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生物学是人与机器及自然混种的赛博格女神、伴侣物种(companion species)与亲缘关系的重塑。

关于生物及生命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在二十世纪以来遭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古典知识型态中的灵魂、形式乃至物质的分类界限早已过时,近现代以来有关有机体、生理学、心智、个人及个性科学、性与本能、行为研究、体内平衡的语汇亦被替换为自动控制、系统论、信息、基因、人口遗传学与生态学、生存机器、人类工程学、反馈与其他控制系统机制。在一种后现代生命科学话语机制下生产出的生命,是一种编码文本,一种交际系统,一种虚拟的智能网络,一种可以被操纵与设计的产品,或是实验品。与之相应地,二十世纪后期的艺术实践包含了许多非生命(或人工生命)的形式,从身体艺术、动物艺术、大地艺术,到现在的计算机艺术与,生物艺术。“ (曹舒怡《泛生物艺术:后生命时代的美学及技术伦理》)

本次论坛邀请了三位主讲人及以为对谈嘉宾,分子遗传学博士 小木球(仇玮祎)、央美AoBM实验室科研助理 刘桂羽、艺术家 龙盼、及生态科学家 刘伟共同参与对话。从科学、生物艺术、及生态与社会实践的跨界实践等多个角度切入。



研讨会时间与流程

时间:2023年4月29日(周六)19:00-20:40 (北京时间)
19:00-19:10 蔡艺璇:论坛概述
19:10-19:30 小木球(仇玮祎):自然主义视角下的生命复杂性与艺术
19:30-19:55  刘桂羽:融合的轨迹 – 未来多维生态议题的思辨性探索
19:55-20:20  龙盼:菌根真菌下人与自然的纠缠网络
20:20-20:40 对谈环节,主持:蔡艺璇,嘉宾:刘伟

联合策划方

Conversazione 简称CVSZ,是一个研究性艺术设计组织,关注生态与地缘、城市与剧场、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等跨学科议题,在北京、纽约及波士顿等地举办近百场论坛、放映、实验戏剧及展览。CVSZ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构建研究型社群,并在实践中发现变革的可能。
https://www.conversazione.org/


内容与主持人介绍

小木球(仇玮祎),分子遗传学博士。(前)集智研究员,自生成结构读书会发起人。研究兴趣为生命起源与生命复杂性相关的理论问题。
主题:自然主义视角下的生命复杂性与艺术
简介:当艺术与生物学相遇,除去将生物体/生物学作为艺术表达的对象、材料与手段;亦除去将艺术作为生物学知识展示的工具与媒介,还会发生什么?
分享人认为,以自然主义视角来看,从生命起源伊始,主体便完整具备与环境、自身、复制、群体这四个方向的互动功能。而艺术活动可以看作生命体在向复杂多层级结构演化过程中,这些功能在信息层级的外溢、升华与独立化。
将基于语言和形式化符号的、以模型为核心的抽象理性的信息交流表达过程,与艺术作为准确、严密的、以情感情绪和体验为核心的多模态表达过程相比较,可以发现,后者与生命主体产生了更多层级的深刻链接,从而很可能比单纯形式化符号具有更强大的算力。
因此,在后ChatGPT时代,语言符号信息的爆炸和滥用倾向下,人类整体面临失序与迷茫, 此时重新审视主体的基本功能及其多层级性与艺术化体验和表达的关系,探讨艺术表达对于人类群体的主体意向性和整体性的问题上的新兴功能,可能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刘桂羽,本科与研究生就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科研助理。她的创作关注于身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基于生命机制被算法机制介入下,探索多维度的身体存在与感知延伸方式。擅⻓通过智能可穿戴装置、生物媒介、交互影像、物理互动装置、人工智能艺术等方式进行相关创作表达,作品曾参与国内外二十余场展览。
主题:融合的轨迹 – 未来多维生态议题的思辨性探索
简介:演讲内容主要介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师生组成的联合创作实验室- AoBM实验室(Art of Bio Machine Lab)创作的作品。旨在通过一系列构架严谨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方式,结合基因编辑、微生物培养、新材料研究、智能科技等技术媒介与成果探讨在前沿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多元艺术可能。使艺术视野和想象力与科学碰撞,摆脱已知,展开对未来多维生态议题的思辨性探索。

龙盼是位工作于艺术、调研、技术和社群的社会实践艺术家,她使用数码和生物材料,例如真菌、植物、污染物、电子元件、矿物等,围绕生物修复和生物政治学问题进行合作。她对环境中的人类足迹感兴趣,并通过生物技术使环境不可见的变化变得可见。近期获得2022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应对环境变化导师奖。
主题:菌根真菌下人与自然的纠缠网络
简介:将从菌根真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展开讲述真菌在森林中的共生关系,以及真菌贸易下人与森林的纠葛。


主持人

蔡艺璇,跨学科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及艺术学士(电影)。曾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教授课程“后碳未来”。她专注于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设计、web3艺术等议题。创立WEB3可持续艺术品牌TwinCloud,提取全球气象数据生成数字云雕,并和欧莱雅、奥迪等品牌进行可持续领域的合作。创立研究性艺术组织Conversazione,在纽约及北京多城举办近百场讲座、工作坊等,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 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获得鸣凤堂青年电影节铜奖(2019) 及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2022)。


对谈嘉宾

刘伟,阿里巴巴罗汉堂资深可持续发展科学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保护生态学博士。致力于将现代生态学理论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共轭系统的理解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曾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风险和韧性学部研究员和转型期治理研究组长,在中国、欧洲、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南非开展研究和实践。他目前也是阿里巴巴ESG策略负责人和联合国世界气候适应科学计划(WASP)科学委员。



参与方式

1.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

扫码进入直播间


2. 集智俱乐部视频号

3. 付费报名复杂科学×艺术研讨会,可加入社群,获取腾讯会议、回放等权限。与社群成员共同交流,推动社区发展。报名收入将用于项目报告、内容成产及社群运营。集智学园VIP可免费参与本系列探讨会。


发起人:十三维、汪嫣然、龙星如

主办方:集智俱乐部

联合策划:Conversazione

协办方:心识宇宙、福建师范大学美育中心、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复杂问题研究所

媒体方:信睿周报

总统筹:王朝会

►►►

复杂科学×艺术系列研讨会公开报名中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到复杂性研究启发的“思维方式”已迅速传播到认知活动的多个领域。混沌、自组织、临界、自创生、涌现 ……其概念层次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世界的灵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将复杂性理论视为一个扩充艺术与科学之间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艺术对复杂性做出反应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创造出显示“涌现行为”的系统。就本体论而言,我们不再将艺术品视为静态之物,而是将其看作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实例。同时,新兴的复杂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也向当代艺术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工具箱,这些工具包括混沌、分形、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L-System、人工生命等,它们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美学、生物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复杂科学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意识和生命系统的生成机制,而且有利于激发各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协同发掘后人类创造力和新美学的潜力,以期打开更趋向于综合性的创意空间。

由集智俱乐部主办,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十三维,艺术评论人汪嫣然和策展人龙星如联合发起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展开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探索复杂性研究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本研讨会预计从2022年7月开始,每月举办一次,共计十二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可加入社群并获得视频回放。


研讨会详情与框架:
Chaos & Muses:复杂科学×艺术系列研讨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