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思考和回应科学的多元化挑战、科学开放性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兴技术对科学的冲击,集智俱乐部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孙烨、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李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刘逢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古恒宇,共同发起「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这是继「复杂系统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之后的新一季科学学读书会。读书会从2024年8月25日开始,每周六晚19:00-21:00,持续时间预计8-10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主题:Ranking mobility and impact inequality: Perspective from individual careers and intergenerational mentor-mentee dynamics
分享简介:本次分享将聚焦于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的排名流动性及不平等性,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首先,本次分享将从个人学术生涯的角度出发,剖析不同影响力层次的科学家在排名上的流动性的特征,通过构建模型,我们将揭示这些特征的独特性,并观察个人影响力的流动性和不平等随时间的演化情况。接着,我们将探讨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代际传承,检验学术界中是否存在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的现象,即学术影响力的不平等与代际流动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希望为理解学术界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学术公平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2.2 学术代际流动性在师生关系类型、性别及机构声誉中的差异
学术排名流动性(Ranking Mobility )
影响力不平等性(Impact Inequality)
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
主讲人
孙烨,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曾担任伦敦大学学院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为科学学、复杂网络、计算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基于大量的科学文献,基金和专利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学科,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创新,刻画科学家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及行为特征,其工作发表于PNAS, Communications Physic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等国际期刊。
主题:Inequality and inequity in science: Perspectives from gender and country
分享简介:本次分享旨在探讨科学界中的不平等现象,从性别和国家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考察性别视角下的科学新颖性、跨学科合作、生产力与科学合作以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接着,本次分享将审视国家视角下的同行评议、科学合作以及科学家流动等方面的不平等问题。
科学生态系统(Science eco-system)
主讲人
步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评价和学术大数据及其应用等相关研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复杂系统研究中心(NICO)和科学学与创新中心(CSSI)访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评价和学术大数据及其应用。
时间
2024年9月7日(本周六)晚上19:00-21:00
参与直播
加入社群
扫码参与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加入群聊,获取系列读书会回看权限,成为科学学社区的种子用户,与社区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实践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科学学社区的发展。
科学学主要研究科学和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从阶层、性别、种族、国家等多元视角研究科学学,能揭示科学领域内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推动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公平与包容。这些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帮助优化科学政策,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国际科学合作,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最终实现科学的公平与多样性。
推荐语:这篇文章研究了学术排名中的研究人员流动性,发现顶端和底端排名的作者流动性最低,但总体流动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多数学科有所增加。研究还发现,学科中的影响力不平等越高,其排名流动性越低。这一发现类似于社会科学中的财富不平等与社会流动性负相关的现象,对学术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
Sun, Y., Caccioli, F., & Livan, G. (2023). Ranking mobility and impact inequality in early academic care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34), e2305196120.
推荐语:这项研究利用超过24.5万对导师-学生的谱系数据和22个学科的学术出版物,揭示了学术界存在“盖茨比曲线”,即学术影响力不平等与代际间影响力持续性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导师与学生之间影响力的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表明学术代际流动性总体上在下降。研究还分析了导师类型、性别和机构声望等维度的影响力持续性。
Sun, Ye, et al. “The academic Great Gatsby Curv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1, no. 217 (2024): 20240173.
推荐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大学被资助的博士和博后数量与教授学术产出的关系,发现人力资源的优势(博士和博后数量)是决定教授论文数的主要因素,而非个人能力。因此揭示了学界里过于强调个人能力的绩优主义的局限性。
Zhang, Sam, et al. “Labor advantages drive the greater productivity of faculty at elite universities.” Science advances 8.46 (2022): eabq7056.
推荐语:明星科学家去世后,合作者在受影响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会减少,而非合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会显著增加。
Azoulay, Pierre, Christian Fons-Rosen, and Joshua S. Graff Zivin. 2019. “Does Science Advance One Funeral at a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 (8): 2889–2920.
推荐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学术编辑中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自我发表问题。文章对影响学术出版公平性和多样性的系统性偏见和做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于那些关注并希望解决学术界这些关键挑战的人来说,这是必读内容。
Liu, Fengyuan, et al. “Gender inequality and self-publication are common among academic editor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7.3 (2023): 353-364.
推荐语:这篇文章通过对150多万名作者的完整发表历史进行书目计量分析,揭示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性别差异。尽管过去60年女性参与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性别差异在生产力和影响力方面却也随之增加,并指出,职业生涯长度和退出率的差异解释了生产力和影响力上的大部分性别差异。这一全面的分析有助于重新审视女性学术生涯的可持续性问题。
Huang, Junming, et al.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cientific careers across countries and discip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7.9 (2020): 4609-4616.
推荐语:该文章研究发现女性在国际学术流动性中仍然代表性不足且迁移距离较短,但这一性别差距缩小的速度快于一般活跃研究人员的性别差距。全球范围内,女性和男性学者的迁移起点和目的地国家日益多样化,表明学术迁移变得更加全球化。此研究为推动性别平等的科学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跨国测量和参考。
Zhao, X., Akbaritabar, A., Kashyap, R., & Zagheni, E. (2023). A gender perspective on the global migration of schola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10), e2214664120.
推荐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一个新的数据集,首先揭示了三个非白人科学家一直以来面对的不平等,包括:非白人科学家更少的出现在期刊编辑当中,他们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更久的同行评议时间,以及他们的文章收到更少的引用。
Liu, Fengyuan, Talal Rahwan, and Bedoor AlShebli. “Non-White scientists appear on fewer editorial boards, spend more time under review, and receive fewer cit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13 (2023): e2215324120.
推荐语:这篇文章发现,相比于只和自己国家的学者合作,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在和对方国家合作的时候能创造写出更高影响力的AI论文。在中美对抗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两国学者的继续合作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AlShebli, Bedoor, et al. “China and the US produce more impactful AI research when collaborating together.” arXiv preprint arXiv:2304.11123 (2023).
推荐语:这篇文章发现北京是AI领域的领跑者—无论是从AI论文的数量、还是AI论文的影响力、还是AI学者的数量来看,北京都是全球最有城市中的第一名。而且更重要的是,北京起到了链接东西方AI学界的作用;通过分析一个新提出的“东西方连接指数”,作者们发现北京的东西方连接指数超出了其他所有城市之和。
AlShebli, Bedoor, et al. “Beijing’s central role in 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 12.1 (2022): 21461.
推荐语:通过分析科学家在被据稿以后是否能把被据的文章发表到其他刊物,这篇文章的作者发现,比起非西方作者,西方可以更快地在其他刊物发表被拒文章,这个过程中的修改更少,且接收该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更高。这篇文章在传统的的发表-引用之外,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纬度。
Chen, Hong, et al. “Geographical disparities in navigating rejection in science drive disparities in its file drawer.” Available at SSRN (2024).
Azoulay, P., Qiu, S., & Steinwender, C. (2023). Who stands on the shoulders of Chinese (scientific) giants? Evidence from chemistry.
Qiu, S., Steinwender, C., & Azoulay, P. (2024). Paper Tiger? Chinese Science and Home Bias in Citations (No. w3246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科学是研究实践、是理性精神,也是一个由学者、文献、科研项目、科学思想与灵感等一起构成的自组织、自生长的复杂系统。科学学这门学科,旨在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种种因素并推动科学发展。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积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遭遇诸多社会、伦理、政策问题:开放科学的范式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实践?阶层、性别、种族、国家等视角如何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如何塑造当今的科学活动?科学人口结构、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流动如何影响科学发展?AI大模型如何重塑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为了思考和回应科学的多元化挑战、科学开放性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兴技术对科学的冲击,集智俱乐部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崔浩川、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孙烨、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李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刘逢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古恒宇,共同发起「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这是继「复杂系统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之后的新一季科学学读书会。读书会从2024年8月25日开始,每周六晚19:00-21:00,持续时间预计8-10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详情请见:面向未来的科学学读书会:探索开放科学范式,揭示科学不平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