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集智俱乐部联合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发起神经、认知、智能系列读书会第四季——「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从2024年10月15日开始,预计每周进行一次,预计8-10次,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深入梳理相关文献、激发跨学科的学术火花!

本次分享将聚焦神经形态传感和处理技术,延续读书会从昆虫神经系统与轻量智能算法中获取仿生系统灵感的主题,为在资源受限环境中的智能机器人设计提供新方向。





背景



 

微型无人机体积小,能够在狭窄区域内飞行,具备在搜索救援、温室监控和仓库库存管理等领域的广阔应用潜力,其轻量化设计还使其在人群周围飞行更为安全。然而,实现这些无人机的完全自主飞行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简介




大多数机器人人工智能方法是为自动驾驶汽车或其他大型机器人设计的,而这些机器人可以携带多个传感器并进行大量的处理。本次分享将聚焦微型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技术,探讨如何从飞行昆虫的智能中汲取灵感,为微型无人机赋予高效的导航与决策能力。Guido de Croon教授将结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如何应用神经形态传感和处理技术,解决微型无人机在动态环境下的导航难题。




大纲




一、生物启发的神经形态AI—从昆虫到微型自主无人机(Guido de Croon)

二、圆桌讨论(宋卓异、梁希同、吴嘉宁、孙学龙、傅沁冰、邹卓、魏天骐)

三、分享总结(宋卓异)




主讲人




Guido de Croon教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获得人工智能(AI)领域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目前,他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正教授,并担任微型飞行器实验室(MAVLab)的科学负责人。
研究方向: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用于自主轻型飞行机器人的计算高效、生物启发的算法,尤其关注计算机视觉领域。




圆桌主持人




宋卓异,复旦大学类脑科学与技术青年研究员,入选2020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并受2021年上海市千人计划支持。宋博士背景自动化,从事神经元建模与昆虫视觉方向的研究十余年,构建的模型帮助科学家解决昆虫复眼感知领域的若干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Current Biology,eLif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etc.。
研究方向:宋博士目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构建与分析昆虫神经环路模型,解析神经编码机制,并应用于构建类脑仿生视觉系统。




拟邀请圆桌嘉宾




梁希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动物行为多样性的神经和演化机制,特别是发掘无脊椎动物中所蕴藏的丰富而独特的神经算法资源 ,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等期刊。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头足类(包括乌贼和章鱼)的行为、智能与仿生,通过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行为定量分析技术和大规模神经活动成像技术,研究变色伪装和触手运动的神经与演化机制, 为类脑计算、图像生成、与仿生软体机器人提供独特的神经算法借鉴与运动控制理论。

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行为智能及仿生界面/机器人,关键机械部件的性能退化机制及动态可靠性评估。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actions期刊、Neural Networks等知名期刊。
研究领域:计算神经科学、神经网络、运动感知、机器人

2016获得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得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计算机博士学位。2024年4月加入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任副教授,并任职广州大学机器生命与智能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在昆虫导航、类脑智能、群体智能,神经网络、生物机器人学领域从事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学的交叉研究,聚焦于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学为工具,机器人为实现手段,探索昆虫导航等认知行为的内在神经结构和功能机理,拓展人工智能的发展途径,首次提出了昆虫导航多模态信息融合的计算神经机制和生物似然自主导航算法。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2年获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面向智能物联网芯片与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低功耗专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芯片、智能系统集成等,近年来聚焦于事件驱动的神经拟态电路与系统研究及其在分布式物联网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7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2021年10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并于2022年2月加入人工智能学院,担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的核心方向是类脑机器人,涉及计算神经学,类脑计算,机器人学习,强化学习,复杂系统,软体机器人,机器人系统设计,高斯过程等。




直播信息




时间:
2024年11月13日晚上19:00-21:00
参与方式:
扫码报名

扫码参与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加入群聊,获取系列读书会回看权限,成为昆虫智能与AI社区的种子用户,与社区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实践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昆虫智能与AI社区的发展。

报名成为主讲人
读书会成员均可以在读书会期间申请成为主讲人。主讲人作为读书会成员,均遵循内容共创共享机制,可以获得报名费退款,并共享本读书会产生的所有内容资源。详情请见:昆虫智能如何启发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启动!




参考文献




1. De Croon, G. C., Dupeyroux, J. J., De Wagter, C., Chatterjee, A., Olejnik, D. A., & Ruffier, F. (2022). Accommodating unobservability to control flight attitude with optic flow. Nature610(7932), 485-490.

2. de Croon, G. C., Dupeyroux, J. J. G., Fuller, S. B., & Marshall, J. A. (2022). Insect-inspired AI for autonomous robots. Science robotics7(67), eabl6334.





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招募中


对简单模式动物的系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树丛中的路线,定义和发现关键问题,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十分必要一环。昆虫智能的研究在国内尚属小众,为了促进来自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物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对昆虫智能、仿生机器人、类脑智能与计算、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术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集智俱乐部联合复旦大学宋卓异、西湖大学孙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司光伟和北京大学的梁希同老师,发起了神经、认知、智能系列读书会第四季——「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


详情请见:昆虫智能如何启发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昆虫智能与AI读书会启动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