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第十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CCCN2021)定于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承办,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协办。


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主题

会议将紧紧密围绕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展开深入地讨论和交流。会议主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1、复杂网络建模、结构与功能分析;

  • 2、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同步、传播、博弈等;

  • 3、网络控制、多智能体系统控制与稳定性;

  • 4、生物网络、系统生物学、生物动力系统等;

  • 5、社会、经济、技术网络等网络分析;

  • 6、网络安全基础理论及应用;

  • 7、复杂网络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

  • 8、复杂网络应用:链路预测与推荐算法、交通、路由等;

  • 9、群集动力学、人类行为动力学;

  • 10、复杂系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等;

  • 11、分数阶网络与动力学分析。


会议官网

http://cccn2021.cncs.net.cn/


重要时间节点

  • 会议报告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1年10月1日24:00

  • 大会开幕式:2021年10月30日8:30-9:30

  • 大会报告:2021年10月30日9:30-12:10和31日8:30-12:00

  • 分组报告:2021年10月30日14:00-18:00和31日14:00-17:30

  • 闭幕式:2021年10月31日17:30-18:00


组织结构

大会组织机构

  1. 大会荣誉主席:

  • 郭 雷(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 汪小帆(上海大学)

  1. 大会主席:

  • 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李 翔(同济大学)

  • 于永光(北京交通大学)

  • 刘志新(中国科学院)

  1. 大会副主席:

  • 曹进德(东南大学)

  •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 陈增强(南开大学)

  • 段志生(北京大学)

  • 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

  • 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

  1. 程序委员会主任:

  • 虞文武(东南大学)

  • 王 琳(上海交通大学)

  1. 程序委员会副主任:

  • 吕琳媛(电子科技大学)

  • 任国健(北京交通大学)

  • 李禅颖(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苏 伟(北京交通大学)

  • 王 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张季谦(安徽师范大学)

  1. 程序委员会委员:包海波(西南大学) 陈 飞(厦门大学) 曹进德(东南大学)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陈含爽(安徽大学) 陈建芮(陕西师范大学) 陈 姚(西南财经大学) 陈增强(南开大学) 池丽平(华中师范大学) 戴美凤(江苏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董高高(江苏大学) 段志生(北京大学) 樊 瑛(北京师范大学) 范正平(中山大学) 方锦清(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丰建文(深圳大学) 傅新楚(上海大学) 高忠科(天津大学) 关治洪(华中科技大学) 韩 靖(中科院数学院) 韩筱璞(杭州师范大学) 和望利(华东理工大学) 胡鸿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黄子罡(西安交通大学) 纪 鹏(复旦大学) 贾 韬(西南大学) 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 姜 江(国防科技大学) 靳 祯(山西大学) 李 聪(复旦大学) 李 翔(同济大学) 李 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廖 好(深圳大学) 林 伟(复旦大学) 刘 闯(杭州师范大学) 刘 慧(华中科技大学) 刘建国(上海财经大学) 刘 杰(武汉纺织大学) 刘克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润然(杭州师范大学) 刘小洋(江苏师范大学) 刘 洋(浙江师范大学) 刘志新(中国科学院) 刘智伟(华中科技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卢剑权(东南大学) 卢文联(复旦大学) 陆君安(武汉大学) 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吕琳媛(电子科技大学) 荣智海(电子科技大学) 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 沈寿林(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史永堂(南开大学) 宋 强(河南工业大学) 孙 梅(江苏大学) 孙伟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媛媛(大连理工大学) 孙永征(中国矿业大学) 汤龙坤(华侨大学) 唐 漾(华东理工大学) 汪小帆(上海大学) 王金枝(北京大学) 汪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 冰(上海大学) 王 琳(上海交通大学) 王 沛(河南大学) 王燕舞(华中科技大学) 王 震(西北工业大学) 温广辉(东南大学) 吴嘉靖 (中山大学) 吴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吴 俊(国防科技大学) 吴晓群(武汉大学) 夏承遗(天津理工大学) 夏永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项林英(东北大学) 肖 敏(南京邮电大学) 熊文军(西南财经大学) 許伯銘(香港中文大学) 许小可(大连民族大学) 宣 琦(浙江工业大学) 严 钢(同济大学) 杨 文(华东理工大学) 杨鑫松(四川大学) 杨旭华(浙江工业大学) 虞文武(东南大学) 于永光(北京交通大学) 张海峰(安徽大学) 张季谦(安徽师范大学) 章忠志(复旦大学) 张子柯(杭州师范大学) 郑志刚(华侨大学) 周 进(上海大学) 周 进(武汉大学) 周 涛(电子科技大学) 周天寿(中山大学)


组织委员会

  • 主 席:于永光

  • 副主席:任国健 苏伟 莫立坡 胡伟 谷海波 孟祥云 王晓静 顾文娟

  • 委 员:徐从辉 海旭东 芦珍珍 邬嘉玮 袁晓琳 候建 陈伟 杨东升


征稿通知

为加强复杂网络及其相关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第十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CCCN 2021),将于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承办,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协办。会议主要以大会邀请报告、贡献报告(分组报告)等形式,紧密围绕复杂网络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1. 会议时间安排:

  • 会议报告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1年10月1日24:00

  • 大会开幕式:2021年10月30日

  • 大会报告:2021年10月30日上午、2021年10月31日上午

  • 分组报告:2021年10月30日下午、2021年10月31日下午

  • 闭幕式:2021年10月31日


2. 会议注册费:教师及博士后:1500元,学生:900元


3. 会议网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会议网址:

http://cccn2021.cncs.net.cn/

会务组邮箱:

cccn2021@163.com

联系人及电话:

  • 于永光:13439090121

  • 任国健:15201327623

  • 苏伟:13811993572

  • 胡伟:18813091782


会议投稿

请作者在2021年10月1日前通过Conference Paper Management System (csiam.org.cn)提交论文摘要,且只需要投论文摘要即可。会议接受英文或中文稿件,但同一篇论文不得同时提交英文版和中文版。

论文提交

所有的论文投稿、评审都通过我们的在线会议论文管理系统进行。在提交论文前,请确保您已经在投稿系统里注册了一个账号(PIN),如果已经注册过,请不要重复注册。另外,所有作者的信息都需要提交,这也意味着所有论文作者都应在投稿系统注册一个账号。

    • 准备好您的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 使用您的PIN和密码登陆会议论文管理系统(Conference Paper Management System (csiam.org.cn))
    • 点击进入CCCN2021″作者工作区”
    • 选择一个您要提交的投稿类型开始投稿
每篇成功提交的论文都会分配唯一的论文编号(Paper ID),请您在email(cccn2021@163.com)联系我们时指明您的论文编号。


承办单位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首轮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得到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占地面积233亩;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威海国际学院、詹天佑未来技术学院等16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进入500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一,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工程学保持ESI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040人,其中专任教师1965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37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0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6153人,博士研究生2908人,硕士研究生10014人,成人学生5270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363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拥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8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2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本科生深造率稳定在56%左右,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融艺术于教育中,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0年获全国冠军4项,北京市冠军23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近5年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2项,主持项目获得重要学会、协会一等奖及以上项目11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0亿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认定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1个,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每年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3.5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462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并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49个国家的289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加入了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提升了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了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境外办学机构2个。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53个,吸纳董事单位86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合作。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5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复杂科学最新论文


集智斑图顶刊论文速递栏目上线以来,持续收录来自Nature、Science等顶刊的最新论文,追踪复杂系统、网络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进展。现在正式推出订阅功能,每周通过微信服务号「集智斑图」推送论文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订阅: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追踪复杂科学顶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