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论文一作刘子鸣周六晚直播间讨论:KAN的能力边界和待解决的问题
arXiv论文: https://arxiv.org/html/2404.19756v1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KindXiaoming/pykan
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
是否可以通过采用更高效的优化算法或调整学习率策略来加速KAN模型的训练和收敛?
-
KAN模型与传统的MLP相比,其核心创新和变革性质在哪里?是否仅仅在于使用了可学习的激活函数和B样条曲线?
-
KAN模型是否也面临着传统神经网络常见的局部最优问题?如果是,是否有特定的策略来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
-
鉴于存在先前类似的研究工作,KAN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具体创新点是什么?其变革性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周六11日晚20:00-22:00,论文一作刘子鸣在集智AI+Science读书会上回应一切。欢迎报名读书会参与交流,或预约视频号直播收看!
分享大纲
分享大纲
-
论文深度解读 -
论文一作解读:刘子鸣博士将直接根据论文原文,逐章深入讲解KAN的理论基础、模型架构和实验结果。 -
背后的思考逻辑和想法:分享KAN模型的灵感来源,以及如何从Kolmogorov-Arnold表示定理中汲取思想,构建出具有强大表达能力和解释性的神经网络。 -
衍生研究方向 -
探讨KAN模型在数据拟合、偏微分方程求解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
讨论KAN模型对未来深度学习模型发展的可能影响,以及它在AI+Science领域的广阔前景。
AI+Science 读书会
人工智能与数学读书会
数十年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实践一直与科学探索相伴而生,尤其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集中爆发的当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的革新,而这些学科也在反过来启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数学作为兼具理论属性与工具属性的重要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关系甚密,相辅相成。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解决数学领域的诸多工程问题、理论问题乃至圣杯难题上屡创记录。另一方面,数学持续为人工智能构筑理论基石并拓展其未来空间。这两个关键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揭开下个时代的科学之幕。
为了探索数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可能性,集智俱乐部联合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陈小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袁洋、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夏克林三位老师,共同发起“人工智能与数学”读书会,希望从 AI for Math,Math for AI 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读书会已完结,现在报名可加入社群并解锁回放视频权限。
详情请见:
人工智能与数学读书会启动:AI for Math,Math for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