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社交媒体很擅长给用户“投喂”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而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和推荐算法在不同的平台中有很大的差异。近日发表在 PNAS 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交互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信息传播和回音室效应的形成。

胡一冰 | 作者邓一雪 | 编辑


期刊来源:PNAS
论文标题:The echo chamber effect on social media社交媒体中的回音室效应论文地址: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9/e202330111
请你仔细回想日常刷微博时,是不是会看到很多人与自己持相同的观点,而对于少数和你看法不一的动态,你总会嗤之以鼻?这其实就是“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对于社交媒体而言,它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会不断重复甚至夸张、扭曲,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内容就是事实的全部。该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选择信息来源的同时,也进行了信息的过滤,并且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 图1. 回音室效应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大家的想法”(图片来源:https://www.alexgozdek.com/)
 社交媒体很擅长给用户“投喂”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而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和推荐算法在不同的平台中有很大的差异。近日发表在 PNAS 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交互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信息传播和回音室效应的形成。该文章对来自Gab、Facebook、Reddit和Twitter几款主流社交软件上超过1亿篇有争议的话题(如枪支管制、疫苗接种、堕胎)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两个主要因素来量化社交媒体上的回音室,即互联网中的同质性和信息向志趣相投的网友扩散的倾向性。 图2. 各种社交媒体上用户i的意见倾斜度和其互动用户的意见倾斜度之间的相关性,颜色越亮代表用户密度越大。
 研究结果表明,Facebook和Twitter的线上互动中,同性恋群体的用户集群占主导地位。直接比较Facebook和Reddit上的新闻消费(news consumption)话题的讨论情况,发现Facebook上的回音室效果更加明显。该研究工作为理解社会动态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消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角度。后续研究可以引入时间维度,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平台、不同社会反馈机制如何影响回音室效应的形成。 图3. 各种社交媒体上不同话题下社区意见分布情况。横轴(蓝色和红色分别为对立意见)表示意见平均倾斜度的增加,而纵轴表示持有这类态度的社区规模。

       复杂科学最新论文


集智斑图顶刊论文速递栏目上线以来,持续收录来自Nature、Science等顶刊的最新论文,追踪复杂系统、网络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进展。现在正式推出订阅功能,每周通过微信服务号「集智斑图」推送论文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订阅:

推荐阅读

Nature通讯:反思能力越强,在社交网络上越审慎
群体决策中的后入者优势:异质性塑造更聪明的社交网络
PNAS前沿:自适应社交网络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

加入集智,一起复杂!

点击“阅读原文”,追踪复杂科学顶刊论文